好像是蔣勳在佛光大學的演講

網上只找得到新聞畫面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Vt8I04PB00&feature=related

剛在家裡第四台轉到 看了一陣子

覺得實在是太感動了


摘一下幾個重點吧:

1. 富春江:

富春江為中國浙江省錢塘江上游,新安江與蘭江匯合後河段始稱富春江,下起富陽,上至
淳安縣。其中桐廬縣境河段稱桐江。

富春江兩岸山色清翠秀麗,江水清碧見底,素以水色佳美著稱,更兼許多具有濃郁地方特
色的村落和集鎮點染,使富春江、新安江畫卷增色生輝。富春江一帶昔有「小三峽」之稱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梁文學家吳均《與朱思元書》中描繪了富春江風景(「
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自下游建富春江水電站後,這一帶
淹為水庫,泱泱江水,宛若明鏡,兩岸青山點點,「七里揚帆」成為當今嚴陵八景之一。


2. 富春江釣台:

嚴光,本姓莊,史家因避漢明帝劉莊諱改姓嚴,一名遵,字子陵,東漢會稽餘姚人,流寓
於桐廬。嚴光少有高名,王莽天鳳中(14~19),嚴光在長安遇到劉秀,於是兩人同受業
尚書,結成好友。當時劉秀尚微賤,得與嚴光交友常引以為榮。劉秀起兵反莽,嚴光積極
擁護。新地皇四年(23)王莽被殺,新朝滅亡,劉秀何時登位做皇帝還在猶豫中。前將軍耿
純說:「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依大王於矢石之間者,其計因望攀龍附鳳、附鳳
翼,以成其所志也。」就是說,跟隨劉秀打天下的人,是為了做官,榮宗耀祖。嚴光對「
攀龍附鳳」甚不感興趣。更始三年(25)六月,劉秀登基做皇帝,定都洛陽,嚴光乾脆易
名改姓,隱身不見了。

劉秀登基後,仍十分懷念嚴光,令海內各處尋找嚴光下落,並使畫工繪成肖像,到處
張貼。建武五年(29),有人奏報,有一男子身披羊裘垂釣澤中,劉秀知是嚴光,忙命有
司備了馬車,帶了禮物,將他請到洛陽。嚴光舊友大司徒侯霸遣使奉書問候。因侯霸在王
莽朝初任過淮平大尹,現在又居顯要,嚴光看不起他,只給侯霸送了一個口信,說:「君
房(侯霸的字)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懷仁輔義天下說,阿諛順旨腰領絕。」意思是說
臣子輔助君主以仁義治國家,則天下悅服;如果只知阿諛奉承,對君主的錯誤主張也一味
曲從,就難免會受到腰斬頸斷的極刑。劉秀親自去看望嚴光,嚴光高臥如故。劉秀到床前
問道:「子陵,你何故不肯相助我呀?」嚴光回答:「從前唐堯是有道明君,想請巢父幫
助他治理國家,巢父聽說要他做官司,認為耳朵都被弄髒,忙用水洗耳。人各有志,豈能
相迫?」劉秀將嚴光請入宮內,敘起舊事,當面封嚴光為諫議大夫,嚴光並不稱謝,亦不
辭行,回到桐廬富春山中,過著垂釣生涯。

嚴光不事王侯,耕釣富春山,在當時被視為清高,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對他讚賞備至。
在范仲俺們看來,在群彥攀龍附鳳、熱衷爭名奪利的世風下,嚴子陵功成不居的高風亮節
,確能收到使「貪夫廉,懦夫立」的功效。所以他在知睦州時,修築嚴子陵祠,並撰《嚴
重重祠堂記》,歌曰:「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嚴光告誡侯霸的
「懷仁輔義天下說,阿諛順旨腰領絕」的兩句話,在當時確是輔君治國要訣。可見他的心
中裝著國事、裝著人民,後人對他「不事王侯」的高風亮節這樣讚賞也就可以理解了。


3. 與宋元之書:

與宋元思書 南朝梁 吳均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
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峰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
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
;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4. 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

【古文觀止】宋 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

先生,漢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龍,得聖人之時,臣妾億兆,天下
孰加焉?惟先生以節高之。既而動星象,歸江湖,得聖人之清。泥塗軒冕,天下孰加焉?
惟光武以禮下之。

在蠱之上九:「眾方有為,而獨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陽德
方亨,而能以貴下賤,大得民也。」光武以之。蓋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
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豈能遂先生之高哉?而使貪夫廉,懦夫立
,是大有功於名教也。

仲淹來守是邦,始構堂而奠焉。乃復為其後者四家,以奉祠事。又從而歌曰︰「雲山蒼蒼
,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5. 蘇軾 行香子 過七里瀨

蘇軾 行香子 過七里瀨

一葉舟輕 雙槳鴻驚
水天清 影湛波平
魚翻藻鑒 鷺點煙汀
過沙溪急 霜溪冷 月溪明
重重似畫 曲曲如屏
算當年 虛老嚴陵
君臣一夢 今古空名
但遠山長 雲山亂 曉山青


6. 沈周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啟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居竹居主人等,中國明代
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沈家世代隱居吳門,居蘇州相城。沈周的曾祖父是王蒙的好友,父親沈恆吉又是杜瓊的學
生,書畫乃家學淵源。父親、伯父都以詩文書畫聞名鄉里。

沈周一生家居讀書,吟詩作畫,優遊林泉,追求精神上自由,蔑視惡濁的政治,一生未應
科舉,始終從事書畫創作。他學識淵博,富於收藏,交遊甚廣,極受眾望,平時平和近人
,要書求畫者「屨滿戶外」,「販夫牧豎」向他求畫,從不拒絕。甚至有人作他的贗品,
求為題款,他也欣然應允。有曹太守其人,新屋落成,欲搜羅畫家,沈周亦在其中,沈周
曰:「毋驚老母,旦夕往畫不敢後」客人頗不平,曰:「太守不知先生,何賤先生於此?
渴貴游可勿往。」沈周答曰:「往役義也,豈有賤哉?謁而求免,乃賤耳。」

沈周的書畫流傳很廣,真偽混雜,較難分辨。文徵明因此稱他為飄然世外的「神仙中人」


7. 傳承過程

http://baike.baidu.com/view/68870.htm

幾度易手

  《富春山居圖》,高一尺餘,長約二丈。此圖展現了富春江一帶景色:富春江兩岸峰
巒坡石,似秋初景色,樹木蒼蒼,疏密有致地生於山間江畔,村落、平坡、亭台、漁舟、
小橋等散落其間。董其昌稱道,「展之得三丈許,應接不暇。」確給人咫尺千里之感。這
樣的山水畫,無論佈局、筆墨,還是以意使法的運用上,皆使觀者不能不歎為觀止。正如
惲南田所說,「所作平沙禿峰為之,極蒼莽之致。」董其昌還曾說,他在長安看這畫時,
竟覺得「心脾俱暢」。

  1350年黃公望將此圖題款送給無用上人。《富春山居圖》便有了第一位藏主,從此開
始了它在人世間600多年的坎坷歷程。此畫作成之初,無用上人就「顧慮有巧取豪奪者」
。不幸被他言中,明成化年間沈周藏此圖時便遭遇「巧取」者。沈周請人在此圖上題字,
卻被這人兒子藏匿而失。後來此圖又出現在市上高價出售,惇厚的沈周既難於計較又無力
購買,只得背臨一卷以慰情思。之後又經樊舜、談志伊、董其昌、吳正志之手。

  清順治年間,吳氏子弟,宜興收藏家吳洪裕得之後更是珍愛之極。惲南田《甌香館畫
跋》中記:吳洪裕於「國變時」置其家藏於不顧,惟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
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

焚畫殉葬

  那是清順治七年(1650),江南宜興吳府,臥病在床的吳洪裕到了彌留之際,氣如游
絲的他死死盯著枕頭邊的寶匣,家人明白了,老爺臨死前還唸唸不忘那幅心愛的山水畫。
有人取出畫,展開在他面前,吳洪裕的眼角滾落出兩行渾濁的淚,半晌,才吃力地吐出一
個字:燒。說完,慢慢閉上了眼睛。在場的人都驚呆了,老爺這是要焚畫殉葬呀!要被燒
掉的畫就是國寶文物《富春山居圖》。 因為太珍愛此捲了,所以囑家人準備把它付之一
炬「焚以為殉」用來殉葬。

  「先一日焚《千字文真跡》,自己親視其焚盡。翌日即焚《富春山居圖》,當祭酒以
付火,到得火盛,洪裕便還臥內。」

  這幅在吳府裡已經傳承了三代人,被吳家老少視為傳家寶的《富春山居圖》,在眾目
睽睽之下被丟入火中,火苗一閃,畫被點燃了!

  就在國畫即將付之一炬的危急時刻,從人群裡猛地竄出一個人,「疾趨焚所」,抓住
火中的畫用力一甩,「起紅爐而出之」,愣是把畫搶救了出來,他就是吳洪裕的侄子,名
字叫吳靜庵(字子文)。為了掩人耳目,他又往火中投入了另外一幅畫,用偷樑換柱的辦
法,救出了《富春山居圖》。

  畫雖然被救下來了,卻在中間燒出幾個連珠洞,斷為一大一小兩段,此畫起首一段已
燒去,所倖存者,也是火痕斑斑了。從此,稀世國寶《富春山居圖》一分為二。
  1652年,吳家子弟吳寄谷得到後,將此損卷燒焦部分細心揭下,重新接拼後居然正好
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幾乎看不出是經剪裁後拼接而成的,真乃天神相佑。於是,人
們就把這一部分稱做《剩山圖》。而保留了原畫主體內容的另外一段,在裝裱時為掩蓋火
燒痕跡,特意將原本位於畫尾的董其昌題跋切割下來放在畫首,這便是後來乾隆帝得到的
《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 值此,原《富春山居圖》被分割成《富春山居圖·剩山圖
》和《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長短兩部分,身首各異。
臨摹版本

  其時,除了吳洪裕收藏的《富春山居圖》外,當時還有另一幅《富春山居圖》流傳在
世。

  說到第二幅《富春山居圖》,就不能不提到明代著名書畫家沈周。明成化年間,《富
春山居圖》傳到沈周手裡。自從得到這件寶貝,沈周就愛不釋手,把它掛在牆上,反覆欣
賞、臨摹,看著看著,就看出了點問題:畫上沒有名人題跋。

  一時的非分想法讓沈周沖昏了頭,他根本沒有想到,像這樣的珍寶藏都要藏在最隱蔽
的地方,怎麼能大張旗鼓地張揚呢?果不其然,當沈周把畫交給一位朋友題跋時,就出了
事。那位朋友的兒子,見畫畫得這麼好就產生了歹念,把畫偷偷賣掉,還愣說畫是被人偷
了。
  一次偶然的機會,沈周在畫攤上見到了被賣掉的《富春山居圖》,興奮異常,連忙跑
回家籌錢買畫。當他籌集到錢,返回畫攤時,畫已經被人買走了。沈周捶胸頓足,放聲大
哭,可是後悔已經晚矣。千辛萬苦弄到手的《富春山居圖》,如今只剩下留在頭腦中的記
憶了。沈周愣是憑藉著記憶,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圖》。

  被沈周丟失的真跡《富春山居圖》猶如石沉大海,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沒有消息。後來
,它又出現了,被明代大書畫家董其昌收藏。董其昌晚年又把它賣給了吳洪裕的爺爺吳正
志。吳洪裕繼承了《富春山居圖》,這才出現了臨終留下焚畫殉葬的遺囑,吳子文火中救
畫的一幕。由於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太出名了,明清畫家都爭相臨摹,除了沈周的那
幅《富春山居圖》外,現在有籍可查的臨摹本還有十餘幅。 這些都成為《富春山居圖》
流傳在世的真假畫卷。

  《富春山居圖》較好的臨摹本中沈周所臨(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其餘均流傳海外)
因屬背臨,故董其昌認為「其肖似若過半」;鄒之麟則是在吳問卿家中對著原圖臨摹,其
形神更能接近原作。此兩卷因其時原畫尚為完整,故十分寶貴。 鄒之麟及「虞山畫派」
王翬的臨摹本,現已流傳海外。

《無用師卷》與《子明卷》

  重新裝裱後的無用師卷雖然不是原畫全貌,但畫中清潤的筆墨、簡遠的意境得以保留
。這幅開創了中國山水畫新風格的傳世巨作,1652年丹陽張范我轉手泰興季國是收藏,後
歷經高士奇、王鴻緒、安岐諸人之手。輾轉經過多人收藏,最終被安岐買到。

  1745年,一幅《富春山居圖》被徵入宮,乾隆皇帝見到後愛不釋手,把它珍藏在身邊
,不時取出來欣賞,並且在6米長卷的留白處賦詩題詞,加蓋玉璽。沒想到,第二年,也
就是1746年,他又得到了另外一幅《富春山居圖》。兩幅《富春山居圖》,一幅是真,一
幅是假,可是兩幅畫實在是太像了,真假難分。

  其實,此前弘曆已經得到了那一卷《富春山居圖》,也就是那幅最著名的假《富春山
居》,後世稱之為子明卷。子明卷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無用師卷,後人為牟利
,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並且還偽造了鄒之麟等人的題跋,這一切都把
乾隆帝矇騙了。事實上子明卷仿製的漏洞並不難發現。元代書畫上作者題款都是在繪畫內
容之後,而子明卷卻將作者題款放在了畫面上方的空白處,這明顯不符合元代書畫的特點
。但乾隆帝的書畫鑑賞水平,顯然並不足以看出這些漏洞。這卷後人仿造的《富春山居》
子明卷不但被他視為珍寶時時帶在身邊,對此畫大加歎賞,屢屢題贊,甚為喜歡。而且真
跡無用師卷的出現,也沒讓他推翻自己的錯誤判斷。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子明卷》]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子明卷》

第二年,乾隆十一年的冬天,《富春山居》無用師捲來到了弘曆面前。他一邊堅定地宣佈
無用師卷是贋品,一邊又以不菲的價格將這幅所謂的贋品買下。理由是,這幅畫雖不是真
跡,但畫得還不錯。為此他還特意請大臣來,在兩卷《富春山居圖》上題跋留念。來觀畫
的大臣無一例外地歌頌了皇帝熱愛藝術、不拘泥真偽的廣闊胸懷,可誰也不敢點破:這幅
畫它本來就是真跡。在梁詩正、沈德潛等大臣的附和下認定後者是贋品,編入《石渠寶笈
》次等並命梁詩正書貶語於此本上。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
《富春山居圖》始得正名被編入,洗去塵冤。也有一說是:真畫進了宮,乾隆覺得特別沒
面子,他在真畫上題字示偽,故意顛倒是非。

  不管乾隆帝的鑑定結論何等荒謬,安岐所藏的《富春山居》真跡確實從此進入宮廷。
就在這座乾清宮裡,它被靜靜地存放了近200年。 20世紀30年代(1933年),故宮重要文物
南遷,萬餘箱的珍貴文物分5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文物停放上海期間,徐邦達
在庫房裡看到了這兩幅真假《富春山居圖》,經過仔細考證,他發現乾隆御筆題說是假的
那張,實際是真的,而乾隆題了很多字說是真的那張卻是假的,推翻了先人的定論,還它
一個真實的面目。直到隨其他文物一起南遷。而今,這真偽兩卷《富春山居圖》都存放在
台北故宮博物院,共同見證著中國書畫收藏史上的一段笑談。

《剩山圖》傳奇

  重新裝裱後的《剩山圖》,在康熙八年(1669年)讓與王廷賓,後來就輾轉於諸收藏
家之手,長期湮沒無聞。至抗日戰爭時期,為近代畫家吳湖帆所得。畫家吳湖帆曾用古銅
器商彝與人換得《剩山圖》殘卷,十分珍惜,從此自稱其居為「大痴富春山圖一角人家」
。 當時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頗不平靜。他想,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
,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於是數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
洽。曉以大義。吳得此名畫,本無意轉讓。但沙先生並不灰心,仍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又
請出錢鏡塘、謝椎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
1956年,畫的前段來到浙江博物館 。成為浙江博物館「鎮館之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ywi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