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跨越估書障礙 作者:Leon Huang 2010/07/30 10:44


這兩天廖化當先鋒,首度嘗試自己一個人帶著業務到客人家裡收書。

前天晚上睡前仔細推算,星期日有八家要收,其中有兩家各高達500本,如果照我之前估
100本書需要花半小時,平均1分鐘處理3本書來看,這兩家就要花掉五個鐘頭,再加上裝
箱、搬運、車程,根本不可能在一天內收完。經過計算,如果能把速度提升到平均一分鐘
處理10本書,這樣500本可以在一個小時內估完,加上報價、裝箱、搬運,一個半小時收
完一家,我才有可能在店裡打烊之前把所有case收完。

但是,有可能嗎?

昨天最多的一家,750本(含沒有收的約50本),80分鐘完成,最後8家的case收完只比預計
多花了半小時;今天的最後一家原本說一百多本,到了現場才發現也是700本左右,邊整
理邊估價花了90分鐘完成,雖然沒有1分鐘十本,但也有1分鐘八本的水準,爽!

這陣子把幾年前看過的「決斷兩秒間」重讀了一次,這本書在挑戰一個非常普遍的想法:
思考、分析越久,決策的品質越好。書中舉出非常多的例子證明,在很多情況下,幾秒鐘
之內做出來的判斷跟花費一兩個月去思考,決策的品質並無顯著差異,但效率卻大大提升


從這個理論來對照我估書的速度,並印證前輩們的估書方式,就茅塞頓開了。我之所以會
花很多時間考慮、會估得慢,就是因為希望提高估價的準確率,或說「怕犯錯」來得更貼
切點。但估價要精準,就要懂書、懂市場,這需要時間沒錯,可是需要的是幾個月、幾年
的長期累積,而不是在一本書上多花一兩分鐘思考就可以提升的。

我想,大家常常說的書感,也就是這種"能在瞬間正確判斷書的市場性"的能力吧。

此外,為了快速處理書本,注意力變得非常集中,在拿到每一本書的時候腦子裡也會浮現
一些預期的訊息,翻書的時候就是在「對照」,而不是從零開始認識。這種感覺跟念書念
得很流暢的時候體驗到的經驗相當類似,感覺很不賴,也很像之前讀"影像閱讀法"相關書
籍時提及的那種閱讀狀態。

邊估又邊想到,就算人力再怎麼吃緊,店裡會指派我出去收書至少代表我的誤差值是在店
裡能夠容忍的範圍內,不致於造成太大損失。而上千本中的一小部分書價錢收得再離譜,
造成的損失也遠遠比不上把時間拖得太久,延誤了後面的行程,因而得罪其他客人。

外表沉穩、應對進退還OK、服務態度不錯,固然是不錯的優點;但要讓自己變得無可取代
,就要具備更多書的知識,一天一天地進步下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kywind 的頭像
    skywind

    錯雜談。

    skywi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