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這篇的目的是對科學唯心及唯物主義感到好奇

以及他和波茲曼的論戰



http://en.wikipedia.org/wiki/Wilhelm_Ostwald




威廉·奧斯特瓦爾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弗里德里希·威廉·奧斯特瓦爾德(德語: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拉脫維亞語:
Vilhelms Ostvalds;1853年9 月2日-1932年4 月4日),出生於拉脫維亞的德國籍物理
化學家。他提出了稀釋定律,對電離理論和質量作用定律進行了驗證。他將化學熱力學原
理引入結晶學和催化現象的研究中,對大量現象給予了解釋,並成功的完成了催化劑的工
業應用,提出了奧斯特瓦爾德過程。他同時也是出色的教材作者和卓越的學術組織者,創
立了很多期刊,培養了大量的年青研究者,使得物理化學得以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和其他
化學的理論基礎,因此被認為是物理化學的創立者之一。另外他在顏色學、科學史、哲學
方面也有獨到的貢獻。1909年因其在催化劑的作用、化學平衡、化學反應速率方面的研究
的突出貢獻,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


能量學

1887年奧斯特瓦爾德初任萊比錫大學教授時候的演講的題目是「能量與其轉變」,當時他
的結論是物理化學對能量的研究可以補充其他化學對物質的研究,能量和物質都是實體,
但1891年左右他開始形成了他的「能量學」(energetics)概念,認為能量是唯一真實的
實在,物質並不是能量的負載者,而只是能量的表現形式。他隨即將這一理論推廣到了化
學領域,主張物質和原子、分子的概念都是多餘的,各種現象能夠用能量及其轉化來滿意
地加以解釋,這引起了其他科學家的極大反對。1895年他在德國呂貝克自然科學家會議上
發表了「克服科學的唯物論」的講演,這是他公開反對原子論的宣言,當即遭到主張原子
論的路德維希·波茲曼的激烈反對。自此奧斯特瓦爾德和恩斯特·馬赫成為對原子假設持
懷疑態度的代表,和波茲曼、馬克斯·普朗克等人產生了長期的論戰。中國大陸因為受到
意識形態的影響,按照列寧的觀點把他的能量學稱為」唯能論」,並將這一論戰描述成唯
心與唯物的鬥爭[7]。

不過奧斯特瓦爾德一直仍跟波茲曼保持朋友的關係,並且在1900年成功說服萊比錫大學聘
請當時因和馬赫的論戰而處於困境的波茲曼為教授[8]。 1906年他在和阿諾·索末菲的談
話中表示,他通過讓·巴蒂斯特·皮蘭關於布朗運動的實驗才轉變過來。並在1909年《普
通化學概論》第四版的序言中公開承認了一方面由於約瑟夫·湯姆森在氣體離子方面的工
作,另一方面也由於讓·巴蒂斯特·皮蘭的關於布朗運動的實驗對與愛因斯坦的數學模型
的符合,使得他自己接受了原子論假設的合理性。有趣的是,反對原子假設的奧斯特瓦爾
德卻是較早的採用莫耳這個名詞來衡量物質的量的科學家,他在1900年左右定義當物質的
質量等於其分子量時該物質為1莫耳,而後又定義當氣體在標況下的體積為22.4L時,該氣
體為1莫耳[9]。


學術與社會活動

萊比錫時期的奧斯特瓦爾德修訂了《普通化學概論》,並在1892年翻譯出版了美國物理化
學家約西亞·威拉德·吉布斯的古典之作《論非均相物體的平衡》,而當時吉布斯的著作
由於充滿了數學推導,在美國還沒有人關注。他的這一譯本和勒沙特列在1897年出版的法
文譯本使得吉布斯關於相平衡的想法被歐洲大陸所接受。他開始組織批註和出版《奧斯特
瓦爾德精密科學的古典作家》叢書,收集了從亥姆霍茲的《論力的守恆》開始的古典科學
文獻,便於人們進行科學與科學史研究。他還組織了德國電化學學會和撰寫了巨著《電化
學:歷史與理論》。

1904年起逐步把興趣轉向能量學和哲學研究的奧斯特瓦爾德和希望他專心於教學和行政任
務的萊比錫大學產生了不和。此時正值美國和德國設立了交換教授的計劃,奧斯特瓦爾德
即成為第一位交換教授,前往美國。他在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講授哲
學,使用物理化學的觀點來講解化學,受到歡迎。1906年奧斯特瓦爾德從美國回到德國後
即從萊比錫大學退休,開始投身到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和社會活動中。



晚年
奧斯特瓦爾德色相立體模型

1910年之後奧斯特瓦爾德還進行了顏色學的研究,制定了衡量顏色的筆筒的測量標準,提
出了奧斯特瓦爾德色彩系統。在這個系統他認為所有顏色都可以通過「黑」(B),「白」
(W)和「純色」(F)三種成分按照一定的面積比例旋轉混色得到,而且 W+B+F=100(%)。所
以描述一個特定顏色,只要給出三種變數的具體數值就可以了,這使得顏色的調配不必完
全依靠視覺,而有了類似科學的定量化方法。接著他用類似於三相相圖的辦法將純色,黑
,白放在正三角形頂點,形成了「等色相三角形」。這樣使得整個系統秩序嚴密,配色時
極為方便。

奧斯特瓦爾德晚年參加了大量的國際和平運動。並加入了創建國際語言的運動,開始學習
世界語,後來支持伊多語的發展。1909年奧斯特瓦爾德因「在催化作用與化學平衡和反應
方面的工作,以及由氨制硝酸的方法」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隨即把部分獎金捐助,進行
伊多語的發展。1910年-1912年奧斯特瓦爾德和恩斯特·海克爾成為一元論運動的代表人
物,並擔任「一元論同盟」的主席。之後他甚至希望建立國際科學家學會,以增加各國學
者的交流,但這個願望被一戰而打破。一戰中他的製取硝酸的專利被用於製造炸藥,而他
參與的很多學會都停止了活動。1927年他完成了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生命線·自傳》一
書,總結了自己幾十年的研究經歷和學術活動。1932年奧斯特瓦爾德因尿毒症在萊比錫去
世,葬於當地,在出生地里加有他的紀念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kywind 的頭像
    skywind

    錯雜談。

    skywi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