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廣毅, 今天電影的內容相關參考內容. 原來那個齊國相國是晏子XD


=1=
適齊

35歲時,魯昭公被魯國掌權的叔孫、季孫、孟孫三桓大夫擊敗,逃到齊國,孔子便離開魯
國到齊國。孔子曾與齊太師談說音樂,聞習韶樂之盛美,三月不知肉味。齊景公問政於孔
子,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齊景公說:「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
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他日又問政於孔子,孔子說:「政在節財。」
景公想封孔子為尼谿田,遭齊相國晏嬰進言勸阻。後來得知齊大夫想害孔子,景公沒有辦
法,孔子則重回魯國,聚徒講學。


=2=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孔子說:「一位有品德、有學問,而且能夠自立的君子,對於違背仁道的功名利祿,自然
不願去爭取。假使必不得已,一定要說君子之爭,就以射禮作為例子吧!比射時,升堂及
下堂都相互行禮作揖,禮讓對方先行。勝負確定以後,互相舉杯敬對方,輸的人先罰酒,
贏的人再回敬一杯。這樣的較量,仍然有所爭,但是所爭卻在於自己本身有沒有射中鵠的
、有沒有合乎禮儀,而不失為君子之爭的風範!」


=3=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語出《論語.泰伯》,

原文是: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曾子說的這段話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曾子說:「讀書人不可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因
為他肩負重任,路途遙遠。以實行仁道為己任,不是很重大嗎?直到死才能甘休,不是很
遙遠嗎?要擔負這樣的使命,沒有堅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士」是對讀書人的統稱,曾子是孔子的弟子,他著有《大學》和《孝經》等儒家經典,
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他認為讀書人不可以不胸寬大度,意志剛強堅韌,因為他重任
在身而路程遙遠。如果一個讀書人雖然飽讀詩書但卻沒有堅強的意志,狹隘的心胸遇到困
難時就會中途退縮。做事沒有自己的意見和原則,那他就是一個懦弱無剛的人。試想一個
懦弱無剛的人怎能為國家,為社會承擔起應盡的責任?這樣的責任沉重而久遠,這是由心
中懷著堅強意志的讀書人實踐仁道理想決定的。


=4=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
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出處是這樣的:一日,孔子和老子出遊,看到一條小溪,都是一番感慨。老子便說出了這
一番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而孔子說了這樣的一句話:「逝者如斯夫!
」表現出兩個不同學派對同一事物發出的不同感想。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
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
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恪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
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
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5=
《老子》:“治大國,若烹小鮮。”《韓非子·解老》:“治大國而數變法,則民苦之。
是以有道之君貴靜,不重變法。故曰:‘治大國者若烹小鮮。’”


意為治理大國要像煮小魚一樣。煮小魚,不能多加攪動,多攪則易爛,比喻治大國應當無
為。後常用來比喻輕而易舉。



=6=
【原文】
子曰:「吾未見(1)好(2) 德,如好色(3)者也。」(《論語·子罕第九》)

【註釋】
(1) 未見:沒看過。
(2) 好:(音浩),喜愛。
(3) 色:女色。可泛指外在的感官享受。

【語譯】
孔子說:「我沒見過喜愛道德像喜愛女色一樣的人!」

子在《論語》中,兩次說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一次是在子罕第九篇,一次在
衛靈公第十五篇。「好德和好色」,這話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說在上位的人如何看待賢德\
之人和美色的問題
;一個是說每個修道的主體自己如何看待美德和美色的問題。按前一個理解,這話的意思
是:我沒見過愛賢人如愛美人一樣的人。按後一個理解,這話的意思是:我沒見過愛美德
如愛美色一樣的人。根據《史記》的記載,孔子在衛國時,有感於衛靈公重美色而輕賢人
,於是發出「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的感慨,便決定離開衛國。從《史記》的記載看,
這話的直接意思是前者。但根據《論語》子罕第九篇上下文,這話的意思應該是後者。
所以,孔子感慨:「如果人能像愛惜美色那樣不知疲倦的始終愛惜美德、愛惜賢人,那該
多好呀!可惜,我只是聽說過這樣的人,沒有見過呀!」這就是「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的真正含義。



=7=
過宋之危

孔子到了宋國以後,在大樹下和弟子習禮。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將大樹拔除。弟子打算
盡速離去,孔子說:「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



=8=
相失於鄭

孔子在鄭國時,與弟子失散,孔子獨自站立在郭東門。有人告知子貢,東門有人儀表像喪
家之犬。弟子終把孔子尋回,並將此話告訴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
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9=
受困陳蔡

吳伐陳、楚救陳之際,楚昭王派人聘請孔子,孔子隨即出發。陳、蔡大夫懼怕孔子為楚國
所用,便將孔子圍困在陳、蔡野外,孔子等人不得行,絕糧七日,許多弟子病倒不起。弟
子中多有不快者,孔子仍舊講誦不絕。後來派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接孔子。


=10=
晚年

顛沛流離凡十四年,前484年,年近七十歲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魯國尊為國老,但未
受魯哀公的任用。這段期間孔子專註於教育和古籍整理。孔鯉、顏回、子路皆先他而去。
孔子有所感慨:「昔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5年後,孔子逝世,被葬於曲阜城北
的泗水岸邊。眾弟子為其服喪3年,子貢為孔子守墳6年。

回首一生,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11=
整理編修古籍

相傳孔子作史書《春秋》(《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微言
大義,寄託政治理想。(現在一般認為《春秋》是孔子編輯魯國原始史料後寄託其政治理
想之作,也有少數學者認為《春秋》非孔子所編撰。)《春秋》一書所載年代(前722年
到前481年)就稱為春秋時代。孔子門人及其再傳弟子將其學說結輯成《論語》,是為研
究孔子思想的主要文獻。漢代定型的《禮記》一書中也曾記述孔子的思想(如其中的《大
學》 及《中庸》等),又有記錄孔門思想的《孔子家語》一書,傳統上被認為多偽撰,
但近年漸得學界重視。南宋時,朱熹將《論語》以及《禮記》中的《大學》、《中庸》兩
篇與反映亞聖孟子思想的《孟子》一書合在一起撰寫了《四書集注》,是謂四書。四書與
《詩》(詩經)、《書》(尚書)、《禮》(禮記)、《易》(易經)、《春秋》五部經
典合稱「四書五經」,乃儒家學說之核心經典。


=12=
孔子世家大宗世系:自黃帝至孔子父叔梁紇,歷四十七世。自孔子始,至清末民初衍聖公
孔令貽,孔子世家大宗歷七十六代。第七十七代嫡孫孔德成於民國九年襲封三十二代衍聖
公,後由國民政府改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現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為第七十九代嫡孫
孔垂長,民國九十八年就任。


=13=
孔垂長(1975年—),孔子第七十九代嫡長孫,孔維益與于曰潔之子,孔德成之孫。孔垂
長是中華民國當前的唯一世襲特任官[1]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也是中華民國總統府國策
顧問。
[編輯] 經歷

孔垂長曾於澳洲留學,後返台,目前在商界任職。

2006年元旦,其妻吳碩因生下一子,由孔德成取名為孔祐仁。

2004年,孔垂長取代其叔父孔維寧,出任「見習」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擔任台北孔廟崇
聖祠主祭官。

2008年10月孔德成去世後,孔垂長在2009年9月25日正式襲封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如按
前例,應享特任官[2] 待遇。

2009年11月,獲馬英九總統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可就國家大計向馬英九總統提供意見及
接受諮詢,成為中華民國最年輕的國策顧問。


=14=
春秋時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訂《春秋》而得名。

戰國時期(前476年,一說前403年或前453年~前221年),或稱戰國時代,簡稱戰國,是
中國歷史上秦統一中原前屬於東周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時期各國混戰不休,故前人稱之
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15=
子路後在衛國的蒯聵之亂殉難,死後被剁成肉醬。孔子聞其死,極為傷心,從此不吃肉醬


公元前480年,孔悝被脅迫把當時的廢太子蒯聵迎回衛國當國君 (也就是衛後莊公)。仲由
為了救孔悝而與蒯聵的家臣戰鬥,在戰鬥中被敵方用戈將繫『冠』的帶子割斷了,子路因
此停止戰鬥,彎下身,撿起冠來,繫上帶子,結果因此被趁虛打敗並殺害,年六十三,死
後受醢刑(即剁成肉醬)。

關於子路之死的原由:子路的觀念。與當時的士人一致,認為「君子死不免冠」,也就是
說身為君子一旦戴冠了,就是成年了、必須對自我負責,因此對冠,至死亦須誠惶誠恐。


=16=
顏回(前521年-前491年),字子淵,一作顏淵,又稱顏子,孔廟大成殿四配之首——人
稱復聖,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孔子七十二門徒之首,孔門十哲德行科的高材生
,是孔門弟子中德行修為最高者,所以得到特別的尊重。

《孔子家語》中有顏回一篇。據說顏回非常聰明,深曉推理之術。他主張為人要謹慎,克
己,多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而不應該嚴以待人。但是孔子門下的學生中,最有聰明
才智的卻不是顏淵,而當以子貢等人為代表,所以顏淵不是以智慧才華而出眾,而是以德
行修為取勝。他在與孔子談論志向時,曾說我無伐善,無施勞(我希望我不炫耀自己的長
處,有功勞,也不誇耀)。

顏淵家境貧困,《論語》中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
而回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其「一簞食,一瓢飲」的安貧樂道的精神為後世傳為佳話。
顏淵有才無壽,「年二十九髮盡白,早死,…死有棺無槨」[1],不到三十歲即死,死因
應為營養不良。孔子對此非常難過,發出「天喪予?」的感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kywi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